HSP又称家族性痉挛性截瘫(familial spastic paraplegia, FSP),是一种少见的以肌张力增高和无力为特征的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其临床异质性和遗传异质性均十分明显,病情严重者可能会丧失行走能力,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
[3],由于本病的病理学改变以轴突变性为主,可伴有脱髓鞘和神经元脱失现象,使这类疾病在临床上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该病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为主,但不能完全治愈本病,正因为如此,不断探索与研究各种创新性治疗方法是必然趋势,由此干细胞疗法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治疗研究也应运而生
[4]。
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来源于中胚层,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一类干细胞,存在于人体骨髓、脂肪组织、新生儿的脐带、胎盘等组织中,研究证明间充质干细胞不仅具有向骨、软骨、脂肪及成肌细胞分化的潜能,还具有向神经元分化的潜能。由于其具有获取方便,来源丰富、容易扩增、免疫原性低及多向分化潜能等优点,使得间充质干细胞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骨骼肌肉相关疾病、肝病、糖尿病足等多种疾病的临床试验中,并且取得初步疗效,展示了其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5-6]。范存刚等[7]自剥除了脐带动静脉的人脐带沃顿胶组织块中培养出形态均一的间充质干细胞,他们还发现,如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胰岛素-转铁蛋白-硒进行诱导后,可见到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和髓磷脂碱性蛋白的各种神经细胞。孙洪涛等[8]也以类似的方法获得了该细胞群,并以β-巯基乙醇预诱导、2%二甲基亚砜和丁羟基茴香醚正式诱导后,也可以实现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方向的成功分化。Yang等[9]分别将约5×105未经处理的、经过3 d或6 d神经元条件培养基共培养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到完全性横贯性脊髓损伤大鼠模型的损伤部位附近,3周后细胞移植组大鼠运动功能有显著改善,病变周围皮质脊髓束再生轴突和神经丝阳性纤维的数目显著增加。Liao等[10]使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模型大鼠并观察其疗效,结果发现移植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能显著减少脑梗死面积并促进大鼠神经功能恢复,还发现移植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能广泛地整合到大鼠大脑的脉管系统,并且部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能分化为内皮细胞,治疗组大鼠梗死侧大脑的血管密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此外,Liao等[11]把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入脑出血模型大鼠的大脑内,结果发现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能显著改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陷和降低脑出血的损伤范围,细胞移植后3 d脑出血区域周围白细胞的浸润、小神经胶质的活化、基质金属蛋白酶的产生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Weiss等[12]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到未进行免疫抑制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一侧纹状体中,结果发现大鼠的运动和行为异常得到显著改善,并且细胞移植大鼠未发现肿瘤形成迹象和明显的移植排斥反应。Liang等[13]应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1例难治进展性多发性硬化患者,结果表明移植后该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并且病情较前趋于稳定。
本文2例患者经常规治疗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而采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治疗后2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并且随访1年余症状持续缓解无复发,说明该治疗方法近期有效。结合国内外学者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结果,作者分析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HSP的可能机制是:①移植的间充质干细胞可以自我分辨并迁移到损伤的神经部位,通过细胞替代作用更换机体已经死亡或受损的神经细胞,修复受损神经网络。②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损伤后,损伤中心周边的大量神经细胞虽然健存,但受到损伤的影响,转入休眠或功能抑制状态。移植的干细胞可以分泌大量神经营养因子,激活这些神经细胞,从而改善机体的神经功能
[14-16]。干细胞和再生医学是目前医学研究热点,本文2例HSP患者采用UC-MSC移植治疗获得了较好效果,提示可以在立足于基础研究,经过认真严格的预实验,进行大量谨慎、安全地选择病种的基础上,对于传统治疗方法疗效不好的神经系统疑难疾病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一些主动尝试,利用间充质干细胞在再生医学中的治疗技术,让那些绝望的患者和家属看到希望和光明。本文由于受病例数量限制和随访时间较短,其远期疗效及副作用还需要进一步观察。